精選文章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_談自我肯定與接納

作者:劉秀美


在否定中成長的孩子

莊曉梅(化名)外表長得很美麗,口才也很好,學習新事物也很快速有能力,但他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我長得不好看,我不夠好,我跟你們相比還差得遠。曉梅有幾次戀愛的經驗,巧合的是,她總是選擇條件比她差很多的男士,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分手了。

曉梅在不斷否定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她的父母認為:誇讚孩子會讓孩子太驕傲,因此要用負向激勵,否定與咒罵的方式可以培養孩子堅毅突破的耐力,能讓孩子堅強長大。她回憶成長過程,即便在她大考考了一百分或拿到跨區的獎牌時,也從未得到父母的讚賞,他們通常只是面部嚴肅的說:還要更努力,不要太驕傲,別人很快會趕過你。

在真實生活裡,由於外貌及口才的優勢,所以曉梅很容易結識質感不錯的朋友。但總是很快的,她就失去這些新夥伴。她自己歸咎原因是她對人基本上持著質疑態度,因此在與人相處時,她不僅會否定自己,也否定別人。每當有人說出自己的看法時,他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先懷疑與質疑,交往久的朋友知道他這點能夠理解,但新朋友往往就這樣流失了,因此在人際上不易維持長久的關係。他恨透了父母用負面與否定的方法對她,但她在現實生活中,不知不覺地重複循環了父母的行為。曉梅非常厭惡自己這個樣子。

第二層皮膚與被滋養的孩子

羅伯特.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為哈佛大學主持一個長達75年成年人生涯進展研究,這個研究指出:生活在溫暖,良好的關係中是被保護的,而生活在爭執衝突下對我們的健康不好。

社會學上討論身體與空間形塑的關係,談到人的空間界限時提出第二層皮膚的概念:在我們的物質身體的周圍需要第二層皮膚,即我們的身體周圍需要去經驗個人的空間,如果這個空間在肉體或情緒上被侵犯或越界了,身體會產生憤怒,害怕或崩潰等機制。第二層皮膚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更有創意及彈性地處理這些外在的侵擾。

然而,第二層皮膚不是與生俱來的,他是隨著時間的演進,慢慢發展與建構。孩子出生後,家庭和所在環境為幼兒提供了第二層皮膚,但隨著年歲漸漸增長,孩子會自己學習建構出自己的第二層皮膚。如果環境可靠,孩子們會慢慢地長出他們自己的〝第二層皮膚〞,讓他們能帶著自信自由行走在世界中。

對孩子而言,家及與父母的關係是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在他感覺到可靠或安全時,孩子會自發性地長出第二層皮膚。第二層皮膚就像是一個看不見的保護膜,讓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時,可以適時地展開或調度。但若是一個在不安全可靠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呢?他拿什麼建構自己的第二層皮膚?用來阻擋外界風雨的堅實避彈衣?或是建構出如刺蝟針狀的外衣,在遇到危險時,將身體捲曲成球狀,將刺朝外來保護自己?

人基於溫暖,安全,可靠及保護等因素逐漸建構出自己的第二層皮膚。第二層皮膚是一種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下自然形成的保護機制。而這種讓孩子感覺安全,感覺被愛的依附關係也是一生中的情緒,認知發展和幸福的基礎,如果照顧者能在嬰兒時期提供可靠一致的情緒支持,兒童就形成大人是可以被信任的心態,逐漸形塑出安全的依附風格。但如果主要照顧者的教養是不一致的,情緒上或冷漠或不當,就會讓嬰兒相信父母大人不值得信賴,於是逐漸對自己和別人形成負面的形象,而發展出缺乏安全感的依附風格。

孩子是家族系統中最弱小的,不管是身軀或是心靈,孩子需要感覺被愛、父母的讚賞及祝福。如同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雅薩提爾所說:每一個生命都是奇蹟。每一個人都在學習如何愛惜,照顧和滋養我們所得到的生命。當我們受到滋養時,我們就能適當地去滋養別人,愛別人。

一個沒受到滋養的人,很難給別人滋養。那麼,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做自我肯定與滋養自己呢?

接受自己_歡迎與接納

接受自己,簡單的幾個字,看似簡單,實際上不易做到。

接受自己是同時接受自己優點與缺點,接受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及未來可能的自己,同時不否定自己。接受自己就是對所有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的一切說是。接受所有發生的一切,坦然面對所有發生的一切。在一切發生時,若看見了負向,批判的自己,先對自己說:歡迎你,歡迎批判的自己。

曉梅相信自己能有好的表現,但即便他表現很好,也接收到他人的鼓勵讚揚時,父母的批評聲仍會在悠悠地在耳邊自然的響起,讓她感覺到自己如此不堪。

一次我與曉梅溝通時,嘗試了下面的幾個方法。由於曉梅時常會看見、聽見及感覺到自己被否定,而她清楚知道,否定的部分同時源於父母及自己。當自己並不喜歡自己的某些部分時,或看見自己內在的陰影時,往往會把一部份的自己屏蔽起來。因此,我們共同創造了一道百變曉梅牆。

曉梅在自己的單身公寓中設置一個屬於自己的照片牆,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自己,有喜怒哀樂的自己,有高興,喜悅,興奮,悲傷,猶豫,焦慮,失望,沮喪,憂鬱,憤怒等不同情緒與樣貌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父母及家人眼中的自己,內在及外在的自己...........任何時刻,若覺察到不同的自己,就把那樣的照片貼到曉梅牆中,補充自己的各種不同面向。

百變曉梅牆的設置,除了讓小梅覺察自己的不同面貌外,還讓許多屏蔽及隱藏的自己被看見。此外,曉梅牆可以設置在真實空間裡,也可以設置在心裡。只要當事人願意看見自己那麼多不同面向,就可以說已經提升了對自己的接受程度。

此外,曉梅還為自己在心裡設置一個秘密花園,當批評聲響起,自己感覺需要保護時,允許自己走進秘密花園裡。當她感覺得足夠安全後,再慢慢的走出祕密花園。並且隨時告訴自己,我有一個秘密園地可以保護我。這個秘密花園也能彌補了曉梅第二層皮膚的不足。

練習自我肯定與接納

另外,我們還做了幾個練習自我肯定的方法。

找一個舒服的地方讓自己坐下來,把注意力放在二肩,放鬆身體。試著跟身體做連接。伸出自己的右手,拍拍自己的左胸,對自己說:我不完美,但我的現在及未來會更好。再用自己的左手,拍拍自己的右胸,告訴自己:我深愛我自己,雖然我不完美。說話的音量可以從大聲到越來越弱,就像是信心喊話直到內在的喃喃自語。讓左右雙手輪流交替進行練習,彷彿左右手輪流安撫著自己的內在小孩,對他溫柔的說話。過程中完全跟隨身體及內心的感受,直到你覺得足夠就退出練習,慢慢回到現實。常常做這個練習,你可以看見自己面對自我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當你需要時可以隨時啟動它,隨時自我肯定,隨時給自己愛與關照。

你還可以透過一些身體的活動,覺察自己,欣賞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例如舞動,瑜珈,身體的創意表達等。因為肢體動作的極限很容易判別,我們可以透過身體的立即回應就判斷出這我做不到,從承認自己做不到開始學習接納自己。相較於身體,我們對情緒的壓抑可能超出我們想像,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沒覺察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過度的逞強。因此,先從身體的活動開始也是很好覺察自己,承認自己的限制並接受自己的方法。

還可以練習內在的自我對話。撰寫《與成功有約》的史蒂芬·理查茲·柯維(Stephen Richards Covey)曾經說:成功人士只是一些行為的不斷重複而已。成功快樂的人是不斷地循環一些行為然後成為習慣。內在語言是成功習慣之一。內在語言協助自己具備足夠的智慧知道自己能夠走到哪裡,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知道會去哪裡,要怎麼走時,就完全能夠安排現在。練習經常對內在的自己說:我看見你了、我關心你、我愛你。改變自我對話的習慣,對自己說正向語言,以語言關心,照顧及滋養自己。


人自出生到離開人世,一直都是孤身一人的。生命歷程中,無論你擁有多好的人際關係,最後都是孑然一身。與自己好好相處,愛自己,聆聽自己,欣賞自己。因為自己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最長,而且她,從不曾離開。

相關閱讀:
別活在自己建構的蛇影裡_看見、觸碰並擁抱你的恐懼
小心,影響你一輩子的思維與態度_趕快培養你的正向過濾器吧!
【親子】協助孩子建立恐懼的合理態度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別活在自己建構的蛇影裡_看見、觸碰並擁抱你的恐懼

作者:劉秀美


恐懼的產生

前陣子,孩子上科學課,課題是生物及非生物。老師從實驗室裡拿出幾個真正的動物,例如:天竺鼠,白兔,變色龍及蛇。天竺鼠及白兔很受歡迎,幾乎每個孩子都開心地衝上前去觸摸。而老師開始把變色龍拿出來時,有幾個孩子退縮了,他們說自己害怕於是不敢向前。至於蛇,放在透明的桶罐裡,自始至終沒有拿出來。

孩子告訴我,天竺鼠,白兔及變色龍都很好摸,但摸起來感覺不一樣。我說:蛇呢?他說:因為好多人害怕罐子裡的蛇,所以老師沒拿出來,可能下次上課時會讓大家試看看。

我們要問的是:六歲孩子對變色龍及蛇的害怕從何而來?是父母的教育?是孩子的生命經驗?或是從書上所涉略的知識?換個角度來問:一個六歲的孩子對蛇的恐懼是基於本能?是生命經驗?或是後天教育?

一位女士曾經與我分享她生命中面臨的困境,我建議她尋找合適的諮商管道或進入相關領域的課程學習,以協助自己找到可能的方案處理困境。她告訴我:若我在大家面前說出來,別人就知道我的隱私了,那他們會怎麼看待我呢?我回應她:妳的考慮很有道理。我們再想想,妳面臨的困境重要?或是他人的眼光重要呢?而且他人的眼光也是你所想像的,是嗎?他想了想,說:是的。

事件尚未發生,但當事人因為自己內在的恐懼而阻斷了行動力。很多時候,恐懼就像我們內在自發性築起的圍牆,圍牆讓我們自動阻隔與篩選每天面對的人事物,有時甚至你無意識的時候,圍牆已經自動幫你阻擋了。但是,仔細想想,我們這個自動的過濾機制幫我們阻擋了些什麼?是真實的恐懼嗎?或只是你的想像?

活在自己建構的蛇影裡

晉朝時候,有一個叫樂廣的人。家財萬貫,十分喜歡請朋友到家裡喝酒聚會。有一回,他請了好友來喝酒,酒性正濃時,朋友突然看見自己杯中有一條小紅蛇蠕蠕游動,當場受驚嚇,卻不好意思說出來。於是酒也不喝了,急急忙忙地回家。

回家後,這朋友一直想著杯中的小紅蛇,便發起高燒來。樂廣聽說好友生病,趕忙跑來慰問。起初朋友不願意說,但樂廣不斷逼問,朋友才說出酒杯中小紅蛇的事。樂廣十分納悶,回家後把先前沒喝完的酒,重新拿出來再倒了一杯,並沒有發現什麼。樂廣又走到朋友坐的位置,竟真的發現一條小蛇沈在酒中,抬頭一看,原來是掛在牆上一把紅色弓箭的倒影。

樂廣趕忙把這個發現告訴朋友,朋友聽了安心,不久病就痊癒了。


杯弓蛇影的故事聽起來雖荒謬,但現實生活中這類的故事時有耳聞。許多情境下,我們不見得有樂廣這個朋友,總能把造成蛇影的原因找出來。因此,許多人活在自己建構的蛇影裡,恐懼並且深信不疑。其實,自己建構的懷疑與害怕才是最該害怕的恐懼。

觸摸這條蛇、正視與靠近你的恐懼

任職於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雅博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恐懼症領域有多年經驗。他開發出一種技術,能在短時間內治好各種恐懼症。

他邀請蛇的恐懼者進入房間,並告訴他們:隔壁房間有一條蛇,而現在我們要走進去。多數受試者一開始回答:天啊,只要蛇在那裡,我不會進去的。

班杜拉把受試者帶到雙面鏡前,可以觀察蛇在房間裡的動向,讓人們逐漸適應。然後經過一系列步驟,他們被帶到打開的房間門口站著,往裡面看,並逐漸適應。之後還有循序漸進的步驟,引導他們進入房間,帶著焊工用的皮手套觸摸蛇。當他們摸到蛇時,那些對蛇恐懼的人說:看這些蛇多漂亮。而且,他們還可以把蛇放在膝蓋上。

最有意思的是,這些受試者經歷所有實驗步驟最後觸摸到蛇後,他們人生的其他焦慮也都減輕了。他們更努力,更堅持。在失敗面前表現得更有韌性,他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自信。班杜拉稱這種自信(new confidence)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而且每個人都具備足夠的能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這個實驗結果讓我們了解,正視你的恐懼,即可改變你的恐懼的看法與觀感;真實觸碰你的恐懼,更能夠減輕你對恐懼的強度。而且,只要有意願,每個人都能夠透過有效的步驟引導而達到轉化恐懼的目標。打開自己構築的那道牆,正視恐懼、觸碰恐懼並擁抱恐懼,是面對恐懼的最佳辦法。

把恐懼化為行動力

神話學者約瑟夫・坎伯所說:「你害怕進入的洞穴藏有你追求的寶藏。對無知的恐懼是我們最大的恐懼… 雖然謹慎是個有用的本能,我們將失去很多機會及生命裡很多的冒險經驗,如果我們沒有去支持心中那個好奇的探險家。」每當我們害怕恐懼的時候,可以問自己:最糟糕的狀況是什麼?最可怕的狀況是什麼?很多時候你會發現,當我們想過最糟糕的狀況後,我們原來害怕的人事物,並沒有想像中這麼可怕。而且,當我們真實面對恐懼,往往可以發現更多新奇有趣的未知,甚至是人生新的方向。俄羅斯的體操選手奧加‧柯布蒂也說:「不要剛開始看起來困難就感到害怕,那只是初步的觀感,重要的是不放棄;你必須克服自己。」

相信自己,你做得到!

相關閱讀:
【親子】協助孩子建立恐懼的合理態度

2016年9月27日 星期二

【在家玩】華德福濕水彩(Waldorf Wet-on-Wet Watercolor Painting )

作者:劉秀美



材料:
厚水彩紙、紅/黃/藍三原色透明水彩、水
紅/黃/藍三色水彩分別擠入三個透明罐子中,加上適當的水,變成三原色罐。

步驟:
1.開始準備材料的時候,可以哼唱歌曲,代表畫畫即將開始,也為這個繪畫帶來喜悅歡快的感覺。
2.將充分浸濕,或以大刷筆沾清水後把紙刷濕。
3.自行選擇紅/黃/藍顏色水彩後畫在水彩紙上,水彩能夠充分表現色彩的波動、閃耀及流動等特質。
4.更進一步的選擇其他顏色,畫在既有顏色上面,可以看見色彩與色彩的交疊、融合及變化。
5.按照自己的步調,直到感覺已經完成。
6.自然晾乾。








孩子正在說明他的作品

濕水彩的暈染可以讓孩子打開五感,充分感覺色彩及線條的有機流動,且在自由自在的揮灑中感受色彩的濃淡變化,滋養孩子的生命力。

材料很單純,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

相關閱讀:

2016年9月18日 星期日

【親子】祝你有美好的一天_祝福你的孩子

作者:劉秀美 



天使的聲音

一個週末早上,接送孩子去才藝課後送他回家,接下來我還有課程,因此在門口與孩子道別。孩子進門前,轉過來對我說:媽媽,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have a nice day)。

這是我每天對他說的話,現在從他口中說出來祝福我,感到特別感動與窩心。接下來的車途中,孩子天使般的聲音及微笑不斷的在我耳邊圍繞著。同時,我也覺察自己在聽到這句話的身體感受,我感覺到輕快美妙,覺得自己受到宇宙最純真的力量所祝福著。 

每個孩子都像天使般純真皎潔的來到世上。一出生,毫無保護自己的能力,只能透過吃、喝、哭等生理反應來呼喊外在的協助讓自己成長。孩子也是家族系統中最弱小的,不管是身軀或是心靈,他們很需要父母的讚賞和祝福。

每天祝福你的孩子

每天早起或送孩子上學前,我都對他說幾句祝福的話,包括:祝你有美好的一天、祝你一天擁有好心情、祝你上課愉快…。久之他也習以為常每回在與人分別之前,能夠自然說出祝福的話,因為他相信祝福別人是重要的

孩子的小學第一天入學,臨走前,我告訴孩子:祝你有美好的一天。孩子開心的對我微笑。

接下來我也聽到了其他家長的告別語:要聽老師的話,要認真讀書,不要搗蛋,上課要專心.....每個家長對孩子有不同的期望,但是什麼支持孩子開心的在學校度過每一天?無論你的期望是什麼,請先真心祝福你的孩子。


每個階段祝福你的孩子

把生命放長來看,我們還可以在每個階段祝福我們的孩子。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重要的,以一個剛出生的孩子來說,第一次微笑、第一次抬頭、第一次轉身、第一次扶著扶手向前行、第一次自己不靠外力向前走、很多很多的第一次。

等到孩子漸漸成長,進入校園。每個重要階段可能是:第一次上台表演、幼兒園畢業典禮、小學第一天入學、第一次自行走路回家、小學畢業典禮、中學入學第一天。接下來的幾年會在入學與畢業中度過每個重要階段。很快的,我們迎接孩子入大學、入研究所、第一份工作、第一份工作得到的薪水等等。

每個階段都是重要的,每個階段都是值得被祝福的。這個階段在人生過程來看可能只是一小點,但在每一個當下,對孩子及父母都具有代表性的意義。

因此,每個階段,我都會寫下一些話給孩子,祝福及勉勵他。

幼兒園畢業典禮的家長感言,我寫下的是:

願你帶著仁愛、感恩的態度與人們友好相處;願你帶著好奇、創意的心境探索世界;願你帶著堅毅、勇敢的精神突破自己生命的每一個關口。無論何時何地,帶著天父及爸爸媽媽的愛勇敢朝前。感謝你自出生以來遇見的每一個花火。生命如此美妙,值得我們不斷探尋。

以各種形式祝福你的孩子

我們還可以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與資源祝福孩子。    

以接納成熟的愛祝福你的孩子,以詩歌祝福你的孩子,以音樂祝福你的孩子,以美學祝福你的孩子,以感恩祝福你的孩子,以青春朝氣祝福你的孩子,以各種不同形式盡可能的祝福你的孩子。

祝福你的孩子,每一分每一秒,讓他時刻充滿動力,讓你的愛與支持,幫助孩子在人生向前的旅途及每一個十字路口,時刻擁有來自父母的力量與資源。

相關閱讀:
【在家玩】華德福濕水彩(Waldorf Wet-on-Wet Watercolor Painting )
(新手爸媽必看)如何與你的寶寶更有效的溝通--寶寶手語是你的好選擇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小心,影響你一輩子的思維與態度_趕快培養你的正向過濾器吧!

作者:劉秀美



You are what you eat

有一回在美國加州聖塔克魯斯旅遊,在城中心的鬧區裡無意間逛進了一家糖果店,店內陳設了各種五顏六色,讓人心情飛揚的糖果。糖果有各式各樣的擺放方式,如:管狀的、盒狀的、球狀的等。這些玲瑯滿目的糖果是依重量計費的。因此,若你喜歡店內的糖果,要先挑選出你屬意的糖果,再拿店內的勺子把糖果裝進特製的包裝紙袋裡,最後拿到櫃檯去秤重結帳。從選擇到結帳的過程充滿了視覺,聽覺,觸覺及想像的體驗。

當時除了對這些精心設計的糖果及陳列感到驚奇,也注意到店內的牆壁上貼了一張以青春有活力的女子為主打的廣告海報,上頭寫著:“You are what you eat, and who wants to be a brussel sprout? ”我與朋友同時看見這張海報,二人開始討論字義。我說:這張海報的意思是說,你吃了糖果,人生會像這些繽紛的色彩一樣充滿綺麗。我的朋友則說:彩色的糖果都是糖與色素,你吃了這些糖果,就會在體內屯積不好的物質,造成不健康的身體,對小朋友的影響更大。

You become what you think

又想起曾經去一家診所,聽見二位值班的護士正在討論一位時常打電話來請益的病患。他們分別是這樣描述病患的。第一個說:這位病患比較謹慎。另一個說:總是很多問題的那位病患。

還有個耳熟能詳的非洲賣草鞋的故事:有一間賣鞋的老闆派了二位業務員到非洲開發業務。第一位銷售員去了非洲後,很快的回來了。老闆問他為何這麼快回來,他說:非洲沒有鞋子的市場,因為那裡的人都不穿鞋;接著,第二位銷售員也去了非洲,回來後,很高興的跟老闆說:我們在那裡很有機會,因為非洲的人都不穿鞋,商機很大。

同樣是鞋子銷售員的身份,同樣的新市場非洲,為何二位銷售員會有截然不同的想法與念頭?是什麼造成他們的不同態度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培養正面過濾系統

人的感官系統就是面對世界的過濾器。我們透過視、聽、觸、味、嗅感官去篩選與接收我們所接觸的訊息,我們所知的實相也是經由感官過濾器轉譯為我們所認知的實相。而人可以正念或非正念的方式存在。

如果我有正念的過濾系統,你會漸漸發現自己不斷地吸收到正向的訊息。一個正向的訊息會不斷地集結正向的訊息,聚集成正向訊息群。久之,你會逐漸發現,你與正向事物有聯結,你身邊有越來越多正向的事情發生。相反的,如果你的過濾系統是負向的,你會逐漸集結負向的訊息。因為你所遭遇的事情,都是先經由你的感官過濾器所篩選出來的。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因正念與非正念的心態不同而造成事件觀感差異的例子。例如:面對困難的挑戰時,很多人放棄了挑戰,回到舒適圈裡;但也有人選擇勇於接受挑戰,因為他相信挑戰會為自己帶來彌足珍貴的經驗。他也相信如果克服了挑戰,可以累積經驗,甚至人生可以站上不同的高度。又如:一個有痛苦過去的人,可以選擇像鴕鳥一樣把頭埋起來,隱蔽和埋藏痛苦;或是從過去中記取與學習經驗,把痛苦化為正向積極的力量。

不同的人生態度不但影響你當下的心境,長遠來看,也成就了你人生的品質。

改變心態就改變生命

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雅薩提爾(Virginia Satir)曾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羅馬帝國最興盛時期的奧里略皇帝 (Marcus Aurelius)也說:形塑我們的不是經驗,是回應經驗的方式。人的可貴在於具有選擇想法的能力。同樣發生一個事件,每個人都靠自己內在的地圖去解讀,你的心態如何,往往決定了你怎麼認知與面對這個事件。你就是你的思維與態度的總體呈現。

美國哲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任何事情取決於心態,改變心態,就改變生命。好的心態,能激發出人生最大的潛能,是人帶在身上的財富。最壞的年代也有人活得精彩,最好的年代也有人自怨自艾。總有人感到絕望,也總有人感到希望。關於生命,我們永遠有選擇,而你的心態,就是改變生命的基點。


相關閱讀: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新手爸媽必看)如何與你的寶寶更有效的溝通--寶寶手語是你的好選擇

   作者:劉秀美

    2010年,我與外子在台北上NLP高階課程,當時我剛懷孕。在結業那一天,我的NLP啟蒙老師陳威伸老師說我的寶寶是NLP寶寶,鑿壁偷光學NLP。此外,他還給了我一個學習寶寶手語的引子,他說:美國NLP的創始者當阿嬤了,她以寶寶手語的方式與他的孫子溝通,並獲得了很好的效果。他鼓勵我,若我也有興趣,可以去找材料來試試。這些話我一直放在心上,直到懷孕九個月時的某天,看見一篇關於手語的文章,勾起了寶寶手語的印象,於是開始去尋找相關的研究與材料。我從美國網站訂購了寶寶手語的書籍與CD。收到後,我拿來翻閱及學習。

    寶寶手語的起源是增進父母與寶寶的溝通成功率。對父母而言,希望寶寶能不哭不鬧,而這必須家長能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以寶寶而言,關注的是他的需求與情緒是否被看見及暸解。良好的溝通是雙方有共識,對父母及寶寶來說,發出訊息及回應需求就可以是良好的溝通。溝通最重要的地方是去傾聽沒有說出的部分,而溝通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技巧。它就像是學騎腳踏車或打字,如果你願意在此下功夫,你可以改善溝通的品質。

eat
    那麼,寶寶手語有哪些優點呢?

    首先是增加溝通的成功機率,提升寶寶的自尊與自信。許多時候,寶寶哭泣,發脾氣或沮喪等,源於大人們無法理解他所表達的,並在第一時間回饋並解決他的問題。寶寶手語讓寶寶透過手語的表達被看見,大人也能夠較為快速地回應寶寶的需求,因此寶寶手語讓寶寶更少哭鬧,父母輕鬆,家庭氣氛也能夠輕鬆愉快。

    溝通成功另一個層面是寶寶作為一個溝通的主動者,他必須主動趨前且想辦法表達,才能讓父母接受到他想要傳達的內容。而在主動表達上,大腦的迴路是需要發揮一點功能的,這個需求對大腦的發育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而許多父母也是透過寶寶主動表達的過程發覺自己的孩子是如此的聰明。

    此外,寶寶主動溝通的過程也會讓寶寶明白,他的情緒與身體的不舒適,可以透過自己的表達正確傳達給接收者,這也為他將來有意願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及想辦法提高自己正確表達的能力提供了基礎。另外目前寶寶手語的基礎研究顯示,學習寶寶手語的孩子口語語言能力的發展較為突出。使用寶寶手語的孩子比別人早意識到正確的表達是有助於達到他的所欲狀態,因此無論在什麼階段,即便他開始脫離手語,開始發展語言能力,也往往能夠基於他的主動性及趨前性,促使語言能力有較好的進展。

    其次,豐富親子互動內容,讓親子關係更緊密也是寶寶手語很重要的功能。寶寶出生的初期依靠的是肢體語言,包括手語,身體動作,哭聲等,此時很重要的是父母細膩的讀心術去閱讀寶寶的表達。寶寶手語增加了親子溝通工具的選擇,讓親子互動能夠更多元。

    此外,寶寶手語是需要寶寶全身協調性的鍛鍊,從大腦迴路以致身體動作,因此,手語除了協助寶寶發展身體的肢體協調,增加觸覺刺激。寶寶手語也是肢體表達的一部份,特別在不具備語言能力的寶寶身上,肢體的動作就是他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武器。心靈手巧,手的發展相較於肢體而言更為細膩,二隻手十隻手指頭能夠創造出的事物太多了,不斷運用手的變化來提高與父母的溝通,藉以提高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機率,提高孩子的自信與自尊。讓寶寶知道,我可以透過自己的力量達到。    

clap
    
    自孩子出生我一直專心地陪伴著我的孩子,在過程中也持續地進修NLP,催眠及相關課程。因為生產前已經自學手語,我從寶寶出生起便開始實踐,從吃,喝,睡,尿布濕了等基本生理需求開始。

    對我而言:嬰兒手語是寶寶學會說話前的一種表達工具。重點不在於精確度多少,講究實用有效,特別在於親子互動的樂趣及溝通的成功與否。照顧者也必需很細膩地觀察寶寶的小動作表達。原因在於寶寶的溝通有時是無聲的語言,對一個新手媽媽而言,寶寶翻個身可能會是一個訊號,一個尿布濕了和背部濕了不舒服等訊號,我回顧照顧寶寶的這一年期間,自己因為用心觀察並回應孩子,自覺觀察力敏銳度大幅提高。

    接下來的部分是我自寶寶出生起的實施紀錄。

a. 寶寶運用手語的好處:
1. 提高了我們溝通的成功率:我們的反應跟他的預期相符;
2. 提高寶寶自尊:寶寶相信他有能力可以溝通,看他得意的樣子;
3. 寶寶更願意比手畫腳,提高了肢體及手指的靈活度;
4. 求知慾變強:有溝通成功的經驗後,更願意且期待看書及DVD。
5. 提早寶寶的內化能力:每一次的溝通成功,讓他逐漸理解,於是外部接收的動作會讓他提早進行心智及肢體的內化。

b. 看見(或聽到)-知道-表達出來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在寶寶還未滿1歲時,教他的手語很少立即反應,但寶寶常常會在生活情境中表達出來,因此父母應佈置豐富的生活環境,讓Baby signs自然的表現。

c. 手語表達具有寶寶間的個別差異,如我家寶寶對於會動的東西特別喜歡,因此同樣是表達狗、貓、鳥的手語,他看到真正會動的動物興奮程度及願意比畫的意願遠高於不會動的玩偶。另外寶寶在比手畫腳上有一個現象,他會用嘴巴發出的音就不太喜歡比動作,喜歡直接說出來。

d. 寶寶有一個玩具是長頸鹿,在他看到手語DVD出現長頸鹿時,馬上高興地跟著做長頸鹿的手語動作(手往上伸似長頸鹿的脖子)。此外聽見Giraffe的音時也會做相同的動作。有一次他聽見CD裡傳出Giraffe的聲音,自己慢慢地將手舉起來,之後慢慢轉向我,我馬上對他說,寶寶好棒哦!寶寶那種被理解的會心微笑讓人難忘。

e. 寶寶的手語語彙學習多半是他學會動作的延伸,且大都是六個月後開始訓練生活能力的動作為基礎。例如從喊“有”的抬起整隻手開始,例如tree、star、giraffe、hat。而洗手的搓手動作則是拍手動作的延伸。

f. 從用手語跟寶寶溝通發現:寶寶有強烈的溝通慾望,他想傳達他的思想給我們,且也有求知慾,自從他開始了解手語可以傳達訊息給爸爸媽媽後,只要媽媽拿Baby signs的書及dvd時他都聚精會神且搶著看。

g. 成功溝通的回饋:寶寶會顯露出得意的微笑,仿佛在告訴我們:「我就知道你們懂我的,哈哈」。
    

















註:本表格僅紀錄一歲前的發展,因為孩子在一歲後語言快速發展,手語的需求度就降低了。

     
bird

     一般而言,寶寶手語的適用期間是六個月到三歲,隨著每個寶寶的家庭環境及語言發展速度而有所差異。以我自身實踐的經驗,我們在一歲以後就隨著寶寶的語言迅速發展而減少使用,雖然他偶爾還是會比劃比劃,但使用機會不如一歲前。 

    至今我的孩子已經六歲,雖然我們已經很少使用手語溝通,但到目前為止,我仍然非常重視與孩子非語言的溝通,因為無聲的語言有時比說出來的話更有力量。例如孩子教我在學校學校的新事物,當我無法記憶時,我會請他以肢體動作來暗示我。偶爾,我們也進行身體寫字和表達的遊戲,用語言以外的方法來與彼此溝通。寶寶手語作為一種暫時性的溝通工具,使用時間雖短,但提升了父母與寶寶無法以精準口語表達時的溝通成功率,也為親子關係的信任度奠定基礎。

    在我親身實踐寶寶手語的過程中,看見幾種態度的家長:一種把寶寶手語與是為暫時的溝通手段與媒介;一種則堅持要教會寶寶正確的手語,因此十分講究手語的版本,拒絕不標準的手語動作;還有一類的家長希望寶寶學習手語過程,能讓他們藉此多掌握一種語言。不同的家庭環境形成對寶寶手語的不同態度,每一種態度的出發點都是立意良好的,而相同的是寶寶手語對多數新生兒家庭有助益。      


    目前我定期在許多院所分享寶寶手語的優點及重點實施辦法,協助家長可以在懷孕時做好準備,以前期的練習輔助自己與新生兒的溝通。從我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肯定:只要父母有意願,寶寶手語簡單易懂,適用於每個家庭。


tree

電風扇



影片為孩子展示魚及貓的手語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讀書心得)《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楊荔蓮

作者:劉秀美


    好友玉梅寄來一本書,是她旅居德國二十多年的高中同窗所撰寫,書中紀錄了她的孩子妹妹在德國成長就學的過程。我拿到書時,很快地展開閱讀,一頁過一頁,停不下來,很短的時間即閱讀完畢。

    全書中我看見的教育精髓是態度,包括該給孩子什麼樣的信念系統,耐挫力的培養及童年該有些什麼?母親以信任孩子的眼光讓孩子快樂,接納她不受限的提問,培養出自信、樂觀及有判斷能力的孩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悉心保護著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及那源源不絕的創造力。讓孩子在盡情的玩中展開並紀錄童年,開展他們的特質,培養他們在專精的學科以外的興趣,在玩中與自己相處且與自己對話。教育無他,愛與榜樣。

    閱讀中有幾件關於教育的省思: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一個乖巧聽話的人,或是培養出具有判斷及批判能力的獨立人格?

    我們很清楚答案是後者,但我們看見許多父母的行為卻朝著前者,例如孩子表達出對萬事萬物的興趣時打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自幼時灌輸孩子一些不知何如的限制性信念,或為了自己省心而讚揚孩子的乖巧等等..

    我們要培養的是快樂且自立的孩子。快樂並不只是單純的開不開心或一輩子無憂無慮,而是孩子清楚自己的方向,但在遭遇挫折困境時,能夠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及對目標的想望而向前走。不歷經困境,怎麼嘗到快樂的果實呢?然而,眼見今日不少父母打著只要孩子快樂的口號,在孩子尚未面對困難挫折時即自行幫孩子做了放棄或退出的決定,這都是反其道而行的。

    另德國人對第一名及富有是隱藏不外顯的,這值得我們借鑑思考。我昨日去參加孩子的運動會,過程中,主辦方非常注重運動家精神,凡有犯規或偷跑等動作,裁判一旦發現,會立刻進行處分。而比賽過程雖有勝負,但在最後發給孩子每人一面獎牌,恭喜他們完成了這趟旅程,這是一個關於鼓勵努力,而不彰顯競賽成果的良好示範,因為人生是自己的競賽,而不是外部參考的與他人比賽。

    此外,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德國(或許應該說是西方)教育中一貫的思路,因此在不同階段的學習中會安排適當的課程,例如高中考試考申論題,高中起開始訓練做學術報告,都是能夠同時兼顧廣度及深度的訓練。

    這本書是一位開朗、自信、自立的女孩在德國出生到大學就讀的過程,書中的母親只是扮演信任與陪伴的角色,決策過程中很少看見父母一意孤行的主意或理想,文中看見了充分接納並信任孩子,灌溉他天賦及自然的養分,順勢生長的教養成果。這不是一本包裝華麗的親子教養書,而是帶著清新氣息,一字一句擲地有聲的小品,很推薦大家一同來閱讀。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迎接新五感的來臨_泛談風行世界的Pokémon Go

作者:劉秀美


    上週,家族的群組裡熱烈的討論今年暑假風行的Pokémon Go。有人發難地表示不解,為何人們對這遊戲如此瘋狂?特別是群眾為了抓怪把車站和重要景點擠得水洩不通的情景,而原因竟然只是那裡有一隻特別的怪獸。但也有人抱持著新事物嚐鮮的正向態度,認為這是新世代與世界連接的方法,除了接納,還應該去嘗試玩看看,以了解這個遊戲引人入勝之處。


    Pokémon Go迅速風靡全世界,這個抓野生的口袋怪獸遊戲轟動全球,只要能上線的區域,男女老幼皆宜。許多討論Pokémon Go崛起的文章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以往引起風潮的遊戲,往往是由一群人與有趣的且吸引人的遊戲特質所構成。而Pokémon Go遊戲除了這些特點,還突破了地點的限制。由於Pokémon Go遊戲設計者常常選擇各地的特殊建築,明顯地標和文化景點等作為Pokémon的出沒點,因此這些建築物的四周也經常吸引大批抓怪的人潮。


    在人潮聚集的利基下,加拿大許多美術館也以Pokémon Go作為吸引人潮的新招,推出在美術館免費入場時段,提供誘餌,讓更多玩家因為Pokémon走到戶外抓怪時,走入美術館,以自然接軌的方式接觸藝術。目前,許多美術館已經陸續跟進了這個做法。


    Pokémon Go如此風行,且風潮已經滲透到各個年齡層,地點,種族等。我們想問的是:它與以往的PC線上遊戲和手遊遊戲等有什麼不同?


    根據報章上參與者的回饋,抓怪的樂趣如:蒐集戰鬥怪獸,如抓昆蟲似的尋找神奇寶貝,探尋與發覺的驚喜,蒐集的目標與每個階段的突破,走出戶外運動,與同儕同樂等。感覺一下這些樂趣,已經囊括了讓人快樂遊戲的幾項重要特質。


    我們可以這樣說,Pokémon Go遊戲對世界已經產生了顛覆的變化,他不只是人類行為的改變,還迎接了新感官時代的來臨。


    人類接觸世界是以人的五感,即視,聽,觸,味,嗅作為媒介。人的眼,耳,鼻,舌,身五個器官是人類與外在世界接觸的的接收器。而人也透過五感這個媒介,表達自身的感受與想法。


    那麼,我們如何把五感的優勢發揮在Pokémon Go遊戲上?如何以每個人獨特的感官能力發揮個人在遊戲上的優勢?視、聽、觸、嗅、味覺是絕大多數的人都具備的「五感」,而敏銳的五感跟能協助你眼明手快且耳聰目明,因此開發你的五感,保持五感的敏銳讓自己攻無不克。


    保持我們感官的敏銳度,除了可以讓你抓怪順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嘗試將新事物的發現與風潮,視成一正向力量。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推動流行的社會現象背後龐大的驅動力是什麼?什麼造成了這個風潮?它顯示出什麼樣的契機?


    我們可以作為一個參與者,旁觀者和評論者,但同時也可能成為受益者。打開你的接收天線,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去尋找與觀察這個風潮突破了哪些現況?我們在其中又得到什麼啟示?


    我們覺察許多好的領導者,組織或企業,往往是不守成的,鮮少把自己限制在某個框架裡面,能夠突破表面現象看見一個現象以外更深層的正向意義,並從中擷取可用的元素。


    Pokémon Go的遊戲結合了實境(AR)技術與GPS定位,延展了人類感官,改變了人所經驗的世界。它結合了人身體的真實感官與虛擬世界的虛擬感官。透過實體與虛擬世界產生的新感官真實的嗎?可以實質代表我們的經歷嗎?人類透過這個新感官會改變世界嗎?


    讓我們持續的期待下去。

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前抓怪的人潮

【親子】協助孩子建立恐懼的合理態度

作者:劉秀美


    有一回農曆年,全家到澳門去旅行。澳門旅遊塔能俯瞰澳門全景及鄰近的珠海橫琴島,58樓層的室內觀光主層地板是以強化玻璃製成,人可站在透明玻璃看到地面的景物。孩子當時一歲多,對這玻璃及眼下的世界充滿好奇,我確認玻璃乾淨後,便把孩子放在玻璃上爬行與學步。沒多久,一位不認識的華人奶奶好心的跑來建議我,這裡很高,地板的玻璃又是透明的,不要把小孩放在這樣危險的地方。我沒多說什麼,只是謝謝他的關心。事實上,我看著孩子一直處在很愉悅的探索狀態,而我也在他的四周看護著


    還有一次的經驗是,去年與朋友搭纜車上黃山,五歲的孩子非常興奮地左顧右盼,我也很高興地以相機捕捉美景,但友人臉上充滿畏懼,身體則是凍結的凝僵狀態。
下纜車後,友人透過調整呼吸及內在對話的方式舒緩了他的緊張,之後問我,難道孩子不懼高嗎?
我說:以他的狀態看來,他沒感覺到害怕。
友人又問我,難道你不替孩子擔心嗎?
我首先謝謝他的關心,後回應他:纜車已經是封閉狀態,應該是安全的。而孩子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好奇的探索世界,我沒道理阻礙他。況且我自己也不覺得害怕。


    恐懼心理源於人類在原始社會,為了面對及適應自然界未知而產生的本能行為,當人類意識到具有生存危機時便會本能性的進行防禦或逃跑。人在感到恐懼後的正常反應有:腎上腺素大量釋放,身體進入應急狀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加深加快;肌肉(特別是下肢肌肉)供血量增大,這些行為都是身體為了準備逃亡而產生的自發性反應。換句話說,合理的恐懼是基於對生命的保護,那莫名的恐懼呢?


    有一句流傳在孩子圈的笑語是:「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冷。」以恐懼來類比可以置換成:「有一種恐懼是你父母感覺恐懼當你的父母對同樣的事件不感覺到恐懼時,他不會因為自己的恐懼而制止孩子,更不會在事件尚未發生前,未雨綢繆的對孩子提醒那有多危險。


    初生之犢不畏虎,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句話描述的是初生的小牛不知道老虎的可怕而膽大勇敢,自動送上門。若單看第一句,描述的是不畏懼的勇氣,但前後二句合起來理解討論的其實是小牛的無知。我們可以問的是:什麼時候小牛會從對畏懼的無知轉變成已知呢?轉變的分界點在哪裡?我們也可以延伸疑問:若孩子不感覺到恐懼害怕,為何大人會感覺呢?初生的孩子不知恐懼,成長到何時會開始有恐懼的感覺呢?下面這個實驗可以對這些問題有一些解釋。


    1920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的「小艾伯特實驗」(The Little Albert Experiment),是一個針對嬰兒條件反射的實驗,實驗命題與結果指出通過後天培養可以讓嬰兒對其本來不懼怕的物體產生恐懼感。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了可以透過外在因素讓人對動物、高層建築、花、雲等事物產生恐懼感。實驗中並觀察到當實驗對象感到恐懼時,大腦邊緣的活動加強。

    這個實驗雖然因為實驗對象及命題的爭議性頗高,但實驗結果為「恐懼來自對事物的認識方式」提供了依據。結果指出:人對恐懼有本能的反射行為,且恐懼感可以透過後天培養而產生與增強。換句話說,孩子的害怕恐懼感除了本能之外,還可能是因為後天經歷的事件或被父母教育或灌輸出來的。我們可以嘗試這樣理解,恐懼可以透過經驗而形塑與增強,或說恐懼可以製造。


    回過頭來,我們試著觀察父母們如何面對孩子的恐懼。


    更多時候,我們看見多數的父母,面對孩子恐懼時所做的是基於自己對恐懼的反應。小孩做了一些事,父母就馬上反應,對他們吼叫與制止。


    那裡很危險,你不可以再到那邊去,聽到了沒有。這個行為不安全,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不能再這樣做,聽到了沒有。


    這反應可能不是因為當下真正危險,更多時候是基於你(父母)內在的恐懼而引發的情緒反應。但父母不知道那基於恐懼而生的反應,對小孩可能是一種傷害。被父母尖叫,憤怒,指責時,孩子往往接收不到父母因為想保護孩子的良好意圖,只會記得強烈的行為,而這些基於恐懼引發的強烈反應往往會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記。


    羅斯福總統曾說:唯一我們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父母可以做的是:觀照自己的內在,覺察每一次你面臨孩子的恐懼時的態度與反應。去覺察這個恐懼的感覺是基於孩子面對了真正的危險或只是你內在某些積蓄能量的反射?每一次,在不涉及孩子危險的狀況下,允許自己,多一點時間來覺察,也多認識自己。如同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所說:你的恐懼,不過是你熟悉過去的一種表現。恐懼的情緒中,最原始且強烈的就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嘗試理解我們所感覺到的恐懼,並嘗試超越恐懼。


    允許孩子們去探索,同時設立某些合理的界線。當你想要制止孩子的危險行為時,試著讓自己先處於當下,觀照內在,很快的覺察這感覺是不是出自於自己恐懼的反應。如果確實是危險的,以平穩地的口氣跟他們解釋,你不可以....因為.........,採取跟以往完全不一樣的方式。莫名的恐懼讓人退避三舍,但合宜的恐懼卻能為人帶來正向的指引與力量。在接下來的時日裡,以你的覺察做起,協助孩子建立起對恐懼的合理態度。


  • 相關閱讀:
別活在自己建構的蛇影裡_看見、觸碰並擁抱你的恐懼

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

2017年元月重磅推出【NLP導師國際文憑課程】確定開課




 填寫報名表

  • 課程介紹:

在歐美風行數十年,也日漸得到華人企業和公眾的支持與重視,為因應國際培訓市場的需求日漸龎大,因此導師訓練師課程的開設,目的為訓練出具有專業素質、操守且具有個人特色的導師,以符合企業及社會的需求。

  • 課程特色:

學員來自二岸三地,可在學習的同時延展人際關係與國際視野。同時亦可扮演交流平台的角色。
本課程頒發國際導師證書,可為學員個人的生涯發展加分。
學員考試合格後,即可成為美國ABNLP協會導師會員,日後可頒發美國ABNLP課程認證標章的專業執行師及高級執行師證照。
本課程由富有經驗的導師授課,學員可學習到完整及系統化的學問。
本課程修業結束,可共同參與美國大學高級導師組團進修學習。

    導師_賴明正博士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管理學博士
    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工商管理-行銷學碩士
    英國里茲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預科生
    臺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學系學士
    美國NLP大學授證聯盟導師
    美國NLP大學認證NLP高級導師(高級訓練)
    美國NLP大學認證NLP導師及顧問師(訓練師顧問師)
    德國TUV機構認證BIM顧客服務管理師
    瑞士SGS機構認證Qualicert服務驗證(秘密客)主導稽核員
    中國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
    中國國家高級企業培訓師
    中國國家高級行銷師
    教育部認證講師
    衛生福利部認證執業藥師




























    他是大學授證聯盟中少數能以中文直接授課的導師。
    他是華人第一位於德國以英文教授相關課程的導師,同時具有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常態性的豐富經驗。
    他在金融服務、生物科技與醫療等相關行業具有多年諮詢、教學與組織教練等經驗。
    他是台灣神經語言程式學學會(TBNLP)現任理事長,推動不遺餘麗。
    他近年更在領域上進行大量研究,除翻譯書籍也可在不同平台上看見他的創作。
    他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在生活中實踐NLP!
    他具有豐富的幽默感,點亮了生命的每一個課題!





  • 課程大綱




  • 報讀訊息:

  • 開課日期:
     1. 第一~第二階段:2017112()--117()(深圳)
     2. 第三階段:201724()--2/6()(台灣中部)
     3. 第四~第五階段:201728()--213()(台灣中部)
     

  • 出席率達 80% 以上、完成指定功課及考試合格,核發國際NLP導師證書及美國ABNLP Trainer 會員證書(ABNLP導師會員證書)
  • 註:美國ABNLP Trainer會員證書需自费345美元申请,之後即可教授NLP高级執行師NLP專業執行師課程並使用美國ABNLP標章。
  • 讀資格完成NLP高級執行師課程,特殊狀況由導師決定。
  • 上課地點:另行通知。
  • 時間上午九時~下午五時
  • 招生名額限定:海峽兩岸各12人。
  • 聯繫老師,0918-373927 ;
  • 匯款資訊 
  • 銀行:中國信託西台南分行(822)  
  • 戶名:劉秀美
  • 帳號2225-3250-9909(外幣匯款請聯繫索取外幣帳號資料)






  • 學員回饋及課程照片









  • 相關連結
2017 年元月重磅推出【 NLP 導師國際文憑課程】確定開課